当前位置: 主页 > 会员风采 > 企业家专访 >

张润斌
日期:11-12-31


张润斌极地归来了——11月18日到12月5日,他站到了南极这块属于全人类的土地,满目冰雪世界——这是绝大部分人一生中无缘亲睹和接触的极地风景。
采访张润斌是他南极临行前,当时我们聊了很多关于企业管理和极地探险的话题。张润斌崇尚科学管理企业,同时又钟爱户外运动与极限挑战,从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现代企业家的理性与时尚。对企业管理,张润斌始终坚持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应该充分保持一种理性思维,这也许是喜欢在沙漠戈壁和南极这样孤独寂寞的环境里进行探索的个性使然,但更多可能在于张润斌习惯结合经营管理实践和多年学习的理论进行思考。

关于企业发展:把准企业脉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提出要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而在此之前,上海致盛集团在湖北投资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早已在武汉做得风声水起。

谈起致盛集团的发展,我们不难找出很多个“最早”的字眼,武汉市最早办市场的私营企业、湖北省最早投资文化市场的私营企业之一。这一次,借着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东风,致盛集团投资的文化创意产业——“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无疑又火了一把。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致盛一路走来,一直好运相伴,机遇相随。从早期的传统商业模式运作开始,在传统市场上滚打摸索了十多年后就有了企业经营上多层次多方面的积累,逐步使致盛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从武汉到上海,从传统市场到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园区,每一步都与政府力推的驱动创新西路和时代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只有张润斌自己知道,致盛逐步从改革开放时期走到今天,20多年的成长,就是一个理性积淀的过程。张润斌回顾说,企业积累阶段完成后,必须让自己宁静下来更多地思考企业成长的轨迹、未来的方向,以及如何让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仍保持健康状态。这可能是每位企业家都会面临的一个难题。

张润斌认为拥有一套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方法论能使企业在把握发展方向上找到更适合企业“国情”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他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须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企业对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环境做出判断时。与一个国家的国情一样,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他坦率地说,“致盛从创业到具有一定规模的不同阶段,涉及到的人、财、物,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来源与企业内部发展状况,也来源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无论是创业阶段,还是发展阶段,人都是企业最大的核心,但人也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寻找与企业和市场匹配的管理之道,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策略,不能盲目跟风、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其实在某个阶段,特别是企业发展遇到拐点时,我们很容易被成功的企业所左右,但往往他们的经验,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对自己的企业把准脉络,才是根本所在。”

关于企业责任: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

张润斌认为,在上海泽阳一个国际大都市,讲究商业模式固然重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核心优势也固然重要,但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则是重中之重。在他看来,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市民首先必须建立在企业安全、健康的发展之上。企业对社会最基本的责任就是把企业做好,把纳税人义务做好,让员工在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当自己的企业达到一定能力时,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力所能及的帮助其他微小企业的发展,助力不够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致盛在成长阶段始终持有的新年,也是致盛在长期以来把企业安全放在首位最重要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致盛二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经营上的法律纠纷,这归功于致盛秉持诚信、风险预防机制完善,不盲目求大,让企业在安全的环境中保持理性、健康地发展。这也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促使企业自身价值提升得更高。张润斌感触地说,“只有做企业力所能及的、正确的和符合发展规律的事,企业才能盘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企业家最深刻的感悟。”

人到中年的张润斌,把自己归于“承上启下”的一代,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应当尽力做善事。把企业搞好,把企业里的人管好,就是对社会发展做了贡献。张润斌觉得办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喊口号,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就比如当初打造“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时,他认为园区的定位不应仅仅局限于打造一个创意产业的园区,也要注重提醒人们对“汉阳造”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百年前,张之洞那一代人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的精神,让“汉阳造”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大门。作为新一代的企业人,就应该让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用上一辈好的思想、文化影响自己,也影响下一代人。

从湖北发家的张润斌现在仍然是当地的省政协委员,不论再忙,他都从来不缺席政协会议,“其实参政议政,既是分担责任的一种方式,也是一个学习机会,自己的思想也许可以为别人带来启示,同时,别人的成功或是失败经历也可以为自己所用。”张润斌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要沟通,要交流,要相互取长补短,这样会让自己丰富,也会让社会温暖。

关于读书:让人更年轻更有幸福感

在张润斌看来,每个人都有一个再成长的过程,十多年前来到上海创业,感受到的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时刻传递过来的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涌动和冲击。年轻的张润斌埋头于创业,终于,辛苦的执着换来了事业的稳定,但他总觉得成长不够快速,不够充实。直到1999年他重返校园,远赴新加坡攻读EMBA时,这种感觉才渐渐淡去。

张润斌承认,在决定出国留学之前,他犹豫过,因为毕竟那是的致盛已经小有规模了。即便有些稚嫩,发展也还算稳定。但是,在选择未来是以加法形式进行,还是以乘法的方式飞跃,张润斌选择了后者。张润斌认为,一个老板,首先是个带头人,领军人,他必须比下属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应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这样才能带领团队加速企业的发展。

“虽然我暂时撇下工作,很多当时与我们同行、同层次的企业都在这个期间超过了我,但我却很有自信,因为我知道我的再成长速度,一定会比他们更快。套用一句很俗套但是绝对是真理的话‘知识就是力量!’我认为知识是活的,而且是不断更新的,如果我们不尽快接受新知识,就会被时代抛弃。”怀抱着这样的信念,张润斌静下心来,在校园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时隔至今他仍然认为“从1999年出国留学开始,我的人生视野的角度就改变了,也同样影响了我成长的角度。”

校园和教室的环境,使张润斌就、潜心于学习,也使他感受到一种返朴归真的快乐,让他的心态年轻了不少。他相信学校能给人的心灵起到净化作用,而知识更能使人的心灵和精神增加财富。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知识的储备和更新非常重要,”张润斌表达了这一一个观念,“知识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东西,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很快的,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对付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知识的获取源。”

学校是知识源泉的一种,朋友也是只是来源的宝库。通过学校,张润斌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商会和工商联等各社会团体组织,他结交了众多优秀的企业家朋友。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会户外俱乐部的会长,也在一些社会团体中担任着重要职务,只要时间允许,张润斌都会活跃在他的朋友圈子,把他的经验教训与大家分享,也学习、借鉴朋友们的经验。张润斌说,他害怕观念过了‘保鲜期’,有了这一朋友,就会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这更有益于对企业决策方向正确性的把握。良好的人际关系诚信的为人,让大家都乐于和他交朋友。而张润斌也乐于“当红娘”,经常把相关领域的朋友们聚集到一起相互工作,同时作为从湖北走出来的上海企业家,他也不予余力地为鄂沪两地的合作与交流牵线搭桥。

张润斌认为,现在已经进入智力经济时代,企业不再是单枪匹马打天下,更多的是要依靠团队的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团队的力量,抱团发展。纵观我们的企业,员工80%是大专以上的学历,再看看我们的企业家,不论学历高低,大家都在接受再教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学会分享,提升自己,也影响他人。

自新加坡校园归来,张润斌对读书一发而不可收拾,中国人民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教室和校园里,都有他的身影,对于担任武汉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一职,他更是乐此不疲。

只要谈及学校和那帮朋友们,张润斌的眼中,充满了幸福感。

关于旅行和探索:用西天取经的心去“修行”

张润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他更着迷于徒步运动和极地探险。

徒步戈壁,对大多数人来讲,比不得一场江南烟雨或青山绿水中悠然自得的欣赏之旅。一路的艰辛不必说,而单调乏味令人倍感孤独的沙漠,正是对人意志和毅力的考验。连续两年参加了“玄奘之路”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张润斌对这段让玄奘九死一生的旅程有了新的感悟:所谓的“危险”,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危险”,来自于人的内心,那就是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中,冷寂与孤独带来的恐惧感。回忆起戈壁之行,张润斌眼里充满了骄傲和自信,“也许就体力而言,我无法和年轻人同日而语,但意志和毅力让我走到了终点。”

南极是最难解近的大陆,也是地球海拔最高、最寒冷、风力最大的区域。11月18日到12月5日,张润斌走进南极,看到了绝大部分人一生中无缘亲睹与触摸的极地风景。走常人视为畏途之路,探寻常难窥其奥之险,他理所当然视之为一种收获。

正如张润斌口中的那些“关键词”说的一样,自己是怀着一颗象唐僧西天取经的心徒步戈壁和探寻南极的,是人生一次又一次的“修行”。他说,“这是心态问题,当意志和精神达到一定状态时,就一定能把行程走下来。工作生活中烦恼很多,端正了心态,就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

户外运动的和极地探险,仅仅只是张润斌生活的一小部分,然而他觉得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安排更多更不一样的风景,最后的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如同旅行者经历了到戈壁行走、踏足地球上最遥远的南极大陆,致盛集团在张润斌的领导之下,从1988年创立,开创了民营企业经营专业市场的先河,到各地的房产项目、总部经济园区及创意产业园区等产业项目相继成为行业标杆、到新农村建设项目成为行业的先锋典范,也同样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境界。

但是,对张润斌而言,目标总是在最远的前头——宁静必能致远,怀抱朴素净化的心灵,更能使一个人、一个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上一篇:周成建

下一篇:张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