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会员风采 > 企业家专访 >

陈邓华
日期:13-08-09


“技术工艺“技术工艺必须要达到国际现金、国内领先。”陈邓华说,“技术和工艺输不起,输了久输掉了一切,这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底线。”不难听出,他这话里有着强烈的创新和坚守以为,但恰恰是这种创新和坚守,这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才是制造业中工业精神的真谛,更是工业精神不可或缺的虔诚和信仰。这种建立在实干和理性基础上的坚守和自信,是中发企业在朝着中国工业梦的方向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生:要有梦想才有奇迹

“人生,因有梦想才有奇迹,因有信仰才有意义。”这是采访中发集团董事长陈邓华时,他提及到的一句话。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近一二年来,在国家政府层面和企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另社会各界幡然醒悟的一个“热词”,即“工业精神”。之所以“热”,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我们知道,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任何一个发达工业体系的中枢,是决定着民族工业能否振兴发展的基石,更是扩大就业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需要。但面临的严峻问题是,我国工业制造业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产品生产方面能力过剩,而高科技工业品仍严重依赖进口,缺乏产业向上升级、向高端发展的驱动力。或者说,缺失一种内在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工业精神”,就是管理学者汪中求先生所说的“一个民族的工业化应该有一种担当,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群体应该有一种信仰。”

记得一个同行说过,如果不了解企业的详细背景,不对企业家有长期的接触和对话,基于常识判断和理论的评述论说往往流于轻佻。好在多年来,笔者对陈邓华有着较为频繁的接触和了解,以及对中发企业发展脉络的深入梳理,可以这么说,陈邓华是一位身先力行、具有民族“工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现代企业家。

早在2000年,陈邓华就给成立才三年的中发集团确立了具有博大情怀和民族精神的企业发展理念:“赶超世界一流技术,振兴民族工业发展。”这句带有标语性质的话语,如果你觉得它涵盖的意义太过于宽泛,放之各行各业而皆准,无非是句口号,那是因为你没有了解陈邓华提出并确定这一理念的现实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及新世纪以来,尽管我国输配电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美国,但在技术和市场一直受到了发达国家的制约和挤压,这一切源于我国工业制造产业大而不强,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薄弱,研发技术落后,工艺开始脱节,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于这样的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时代背景,作为致力于我国输配电产业发展的陈邓华,敏锐而迫切地提出这般振聋发聩的企业发展理念,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更可以感受陈邓华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和迫切改变这一现实的信念。

时至而今的2013年,当我们回首中发集团所走过的十六年输配电制造之路,或者说,循着十六年来中发集团不断加快升级转型、创新驱动,致力于国际前沿技术和高端制造的发展轨迹,我无不深切地体会到:理想离现实并不遥远,中国工业梦的实现必须工业精神为支撑。现如今,中发集团在推动输配电制造业向科技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高端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中发三大系列完整输配电产业链,即,成套设备系列(从低压、中压、高压到超高压):智能数字自动化系列(0.4kV~11kV、220kV);变压器系列(10kV、35kV、110kV、220kV、550kV),中发自主品牌产品囊获高压、超高压GIS GCB,中低压成套设备、超高压变压器、高低压变压器、高低压变频器、智能数字自动化、工业/电力自动化及LED和微电子技术等。中发规模化科技产业基地更是遍及上海、浙江、安徽、北京、江苏等地:浦东中发国际科技园,浦东中发只能创业园,浙江平湖中发产业园,安徽铜陵中发产业园,北京中发研发总部,无锡、徐州中发环保五大污水处理厂等,以及中发总部经济园(上海机电广场、上海科技机电城)等商贸服务业基地。拥有21家制造企业,在全国各省市区(县)设立了600多家销售公司、直销公司和办事处。截止2012年底,中发集团总资产已有近百亿元的规模。到2017年,实现产业、资产、资本对接,中发的总资产要翻一番,达到200亿元的规模。

科技:技术和工艺国际化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连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的引擎。正式基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对于国家战略上的核心意义,一直以来,中发集团瞄准高端,通过与日本日立事务所、日立高新株式会社、法国施耐德、ABB瑞士公司、山田LED、富士等国际一流技术合作,与国家电气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科研关系,组建自身科研团队建立中发科研平台等,通过升级转型、卓越创新,中发构建了输配电制造业完整产业链,各个系列诸多中发自主品牌的产品达到了国际现金、国内领先的水平。

技术工艺及其数字,对于行业外的人士来看,或许是枯燥乏味的:但对于有着工业梦想的工业企业家而言,无疑是最为敏感最有吸引力的文字。在此,我不得不罗列部分中发技术方面的研发成果来加以阐述。

2007年底,中发超高压出厂了首台550kV超高压设备,并被用于内蒙古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特供线路店里输送的重压舍配电设备。中发550kV超高压设备的出厂,它不仅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华东地区生产该设备的空白,在上海输配电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更是实现了中发热人多年来致力于我国超高压事业的心愿:打造我国替代井口,研发和生产主机配套核心技术的重压输配电设备。中发超高压除了专业生产126kV、252kV、550kV GIS GCB超高压设备,还致力于800kV、1000 kV GIS GCB等特高压设备。

因为专业,才有突破。在多年高压变频技术储备的基础上,中发采用国际最新的四代变频技术,开发了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GI-uck MVD系列高压变频器(Gl ü ck 6 KV系列高压变频器、Gl ü ck 10 KV系列高压变频器),该项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国仅有二家厂家掌握该项技术),性能超越欧美同类产品,拥有多项发明专利,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产品殊荣。

在高低压成套设备方面,中发用国际一流技术和全新的设计,研发生产了多个系列型号的新一代高低压开关装置,以其先进技术和优良性能,曾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和中国名牌产品推进委员会评为“中国名牌”。2012年底,中发又成功推出了智能、环保的新一代高新技术产品:ZFSS型固体绝缘开关柜。经机械工业检测中心测试,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这一中发自主品牌的产品,是真空技术和绝缘技术的完美结合,可完全取代SF6气体开关的开断和绝缘作用,并具有结构紧凑、全绝缘、智能、环保、免维护、占用空间小、安全可靠、不受环境影响等诸多优点,是国家电网公司第一批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可广泛用于工业及民用的环网和终端供电。

在电网智能产业化方面,中发瞄准国内外智能化电网的技术发展方向,自主研发适用于110kv~35kv电压等级的Zi3000型数字式综合自动化系统、110kv~400kv的Zi3111×数字式全系统保护装置、Zi311×R数字式综合测控装置、Zi3111X智能通讯服务器、Zi3114G规约转换器、Zi3000(Ver1.0)变电站监控系统软件、Zi310×、Zi340×系列智能控制单元等产品,为广大电网、电厂、大工业用户提供一流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在GISGCB元部件方面,中发实现了高端制造、替代进口的发展目标。中发生产的氟化硫123KV、252KV、550KV、800KV、1100KV GOS GCB超高压、特高压装置核心元件及配套部件的能力,目前可满足装配市场50亿元以上的六氟化硫GIS GCB全封闭组合电器和断路器主件。

“中发科技”(股票代码 SH600520)是一家100%股权为中发集团所持的A股上市公司,其前身为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军工企业,主导产品为LED、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封装模具、精密模具和冲压制品、化学建材挤出模具等。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骨干企业”、“中国青年科技大学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CAD应用示范企业”、“中国科技大学创新和实践基地”的中发三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其LED和微电子技术在行业内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开发十几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产品,拥有目前市场上此类产品一半以上的品种,产量和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公司开发的120自动封装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参加国家02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配及成套工艺”项目竞标中一举中标。另外,LED点胶机、AOTO模真空封装、LED之家注塑模老发、02专项自动切筋成型系统及模具等高新产品都达到国际现金水平,并替代进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发科技”开发的DIP8L(5排)封装的多项国内空白,使企业持续保持国内半导体设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技术工艺必须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陈邓华说,“技术和工艺输不起,输了久输掉了一切,这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底线。”不难听出,他这话里有着强烈的创新和坚守以为,但恰恰是这种创新和坚守,这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才是制造业中工业精神的真谛,更是工业精神不可或缺的虔诚和信仰。这种建立在实干和理性基础上的坚守和自信,是中发企业在朝着中国工业梦的方向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才:“四个人”的文化内涵

中发企业文化,其中关于人的论述,其核心归结起来就是“四个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成就人。”不难看出,中发所关注的“人”。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股东、员工、客户,还包括跟企业没直接关联的企业之外的所有人。这“四个人”不难理解,“尊重”和“关心”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尺和人文素养,而“激励”和“成就”,是现代企业必须奉行的准则,它要让每个具体的企业人有施展能力的空间,让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搭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让管理高层和技术专业人才成为企业股东的良性发展平台和机制,无疑是推动中发集团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中发集团的分公司层面,以模块化模式,每个分公司设立独立法人,实行三、四层股东层面设置,股权按三三制,集团、分公司、技术和管理团队各占三分之一。对于重要技术创新团队,由集团控股,与其成立新的公司,毫不吝啬股权和管理权,让他们自行管理运行,以“舍”的原则和姿态,“激励”并“成就”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事业去实现人生价值。

在谈及关于领导的话题时,陈邓华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比起团队的力量,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领导需要艺术,但更需要文化。企业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管理者,必须突破专长、技术、职务、事业、只是等各方面的局限,发挥多方效应。领导者应该去发现并发挥每一个的长处,把平凡的人组织起来,做出不平凡的事,去实现共同的目标。不要试想这去改变一个人的缺点和短处。”

“企业是最需要文化支撑的,这文化包括理想、信仰、视野、胸怀、制度、标准、秩序、诚信、责任、以及渗透在企业脉络里的职业文化素养。而文化取决于人,换句话说,工业精神取决于人,由人筑建起的一个宏伟的企业精神大厦。”陈邓华说,“有了这样的精神大厦,企业才有精气、才有灵魂。”

是的,企业有了这样的精神大厦,才能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企业员工的价值最大化。反之,员工或股东没有归宿感,处在迷茫之中,最终,就会“弃船”而去。

至此,我或许已明白了陈邓华的为何如此身先力行地奉行和执着于工业精神。答案便是,工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家的敬业实干,是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家的人生信仰。


上一篇:胡雅龙

下一篇:陈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