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众所周知,“50后”这代人的成长经历与其它时代的人相比,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显得更为曲折坎坷,那么年轻时的经历对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陈康富:是的,我是“50后”,快奔六了。一路走来,对人世间酸甜苦辣其个中滋味有着切肤感受。简言之,成功与挫折相随,喜悦与汗水相伴。我的故乡在温州乐清市淡溪镇桥底村,我出生在中国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之时(1956年5月),那个时候国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老百姓过着苦日子,我的童年、少年是在“穷日子”中度过的。就整个乐清而言,是三山六水一份田,而我所在的桥底村应该是六山三水一分田,人多地少,可耕种土地十分短缺,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一日三餐而奋斗,起早贪黑的拼命,一个劳动日只有八分钱。父辈给我起名陈康富,就是希望后人能够过上小康富裕的日子,彻底摆脱吃不饱穿不暖的穷日子。“小康富裕”不仅仅是我父辈对后人的希望,也是当时普天下百姓对新中国、新生活的期盼。虽然当时他们给我起名并没有如今党和国家“三步走”战略内涵。但几十年过去了,却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谋而合。这说明党的改革政策是有极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群众根基的。那个年代的流行语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的穿完小的穿”,穷啊!。如果要问我年轻时的经历对我日后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那应该是父辈艰苦奋斗,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精神激励着我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搏弈前行。
记者:“做民族品牌,做中国骄傲”是您的一个梦想。青年时代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现在实现了吗?如今,您还有什么新的梦想吗?
陈康富:存在决定意识。我青年时代的梦很简单,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让老人生活有保障,子女受教育,有出息,活的像个人样。按温总理的话说,活的要有尊严。从没有当官发财、大富大贵的梦。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小康的实现,年轻时的梦不仅早已变为现实,全面小康、达到并超过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指日可待。对此,我满怀信心!当然,社会大环境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梦的追求,也在不断翻新,企业要不断发展,做大做强,惠及百姓,贡献国家。我在2009年的公司年会上,曾向全体员工承诺,我要带领大家共同提前进入全面小康。“基本”两个字我们不要了,这个梦的关键是“提前”。前些日子,公司党、工、团作了调查,行政管理人员(就算白领吧)私家车已达到60%多,来自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线员工,凡在公司工作满五年以上人员,70%以上大都实现了平房变楼房。因此我带他们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是有把握的。当然,带领他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也是有希望的。如果说新梦想,我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了一样的梦。(只不过是一个搞设计,一个搞实干就是了)
记者:您当初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毅然决定放弃亲手创办的“吉福”来上海闯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
陈康富:我中学毕业后,父亲为了我日后养家糊口,坚持让我学一技之长,拜师学了木匠,其他人一年出徒,我用了半年就出徒,至时我走向了“干百家活,吃百饭”的木匠生活。没有白天,没有黑夜,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假日,没有休息,苦不堪言。那个年代,家家都比较穷,工钱有的给、有的欠,勉强维持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对手工业者的管理开始出现松动,对外出手工业谋生者,不再围追堵截,我和我的朋友、家人从此踏上闯荡江湖的路。南下广东、北到宁夏,真可谓走遍千山万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我从个体谋生到承包濒临倒闭的国有家具企业,虽然十分辛苦,但效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客观来说还是可以的。在这个过程中,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已在国内兴起,特别是新材料市场供不应求。因我多年漂泊全国各地,接触面广了,各类市场信息多了,见到的也多了,思想也解放了,一个自己办厂的念头越发强烈。80年代底90年代初,经与几位亲朋好友合议,我于1991年返回故乡创办了乐清市吉福美铝曲板厂。
从选址到建设到设备安装调试,前后仅用了四个月时间,产品就投入了市场,那个时候真是和大家说的一样“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工厂中。由于产品适销对路,订单应接不暇,企业产销一片繁忙。没有几年,此类企业在温州、在全国如雨后春笋,竞争的激烈不言而喻。大家十分敏锐的感悟到危机很快就要发生,如不及时转型发展,将很快就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对小平同志倡导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有切肤感受,这句话如今是雅泰集团发展的灵魂,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我们不仅认真学,而且结合自身实际对号入座。“站位要高一点、眼光要远一点”,“挺进上海,谋求大的发展”,这一思路一经提出,几个合伙人不谋而合。这是因为当时上海这座大都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势头、蓬勃向上的市场活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们。
1999年我们毅然决然的出让老厂,于1999年底到上海嘉定“希望经济城”创办了“上海雅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实现投产,在一年时间里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向国家年纳税近500万元。我们没有就此止步,2002年我们再次扩大再生产,投资4000万元,上马进口生产线十条,02年这一年产值一举实现2.8亿元,创利税3000多万元。为继续把企业做大做强,2003年开始企业由嘉定马陆搬迁到松江工业园区发展至今,注册资金1.9亿元,年均产值在8亿左右,利税5000多万元。
至于家人是否支持,他们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前进的征程上他们常为我提心吊胆,逆境中他们和我同甘共苦,顺境中他们民十分淡定,给了我很多支持与关爱,我很感谢他们的付出。但我们从创办第一家企业开始,就与家人约法三章:家属不参与企业决策、不参与企业管理、不插手企业日常事务,这三条他们都遵守的不错。
记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是雅泰高速的发展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然而,在企业创办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您,或者您的团队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的?
陈康富:雅泰集团十多年的成长发展轨迹,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旗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前进的征程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各种矛盾、各种困惑、各种难题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这些难题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不是某个人,某家企业就可改变的;而内因则是解决企业难题的核心。譬如说:当企业从“作坊式”的经营发展成为规模经济实体以后,上到老总、下到一线员工都有一个角色转变过程,这主要是思想上、行动上的转变。这件事很难,不可能一夜就可解决。难题是人,解决难题也靠人,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员工队伍的不稳定性,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企业胜负的关键,我们就曾年年受其困扰,只不过是程度有时不同罢了。我们从“十一五”初年就提出过,为了企业的长远建设,要下力气“变游击队为正规军”,“游击队”很好理解,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员工流动率过高过快,就会困扰企业发展。很显然,正规化企业建设,离不开正规化员工队伍,为此我们每年都要拿出100多万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坚持内训与外训相结合;委培与轮训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思路和办法。虽然整个员工队伍与前几年比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投下去,好不容易培养起来,但个别人翅膀一硬,就飞了。经过多年努力,好不容易把80后基本稳定下来,可90后又来了,一不如意就想跑。我喜欢这些年轻人,我们上下也都很爱护这些年轻人。但面对他们相当一部分人只图索取,不求付出的意识,怨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投入,加大教育管理和培训力度。
记者:浙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温州商人,温州商人之所以成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阐述“温州人精神”时认为:“就是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您眼中的“温州商人”和“温州精神”又是怎样的?
陈康富:费老前辈对温商的评价,不仅是对温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温州模式”的认可。30多年过去了,实事求是说,“温州模式”仍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有人说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他们已从国内走向世界。是的,“温商”绝大多数企业就是靠“四千”精神走出来,走出去的。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我想说:“温商”这“四千精神”是创业之本,不能丢,要传承,要发扬。但30多年多的改革开放,继续守着“老四千精神”不行了,尤其是在创新逐动,转型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创新思维很重要,视野要宽阔,站位要高,决策要科学,管理要技能化。要变“老四千精神”为“新四千精神”即: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千方百计实现科学管理。这是我引用浙江省委赵洪祝书记的讲话。我认为非常适合温州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
记者:从给企业命名“雅泰”可以知道,您是一个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人。雅泰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陈康富:文化也是生产力,它像一种磁场,在无形之中使企业充满一种吸引力与张力,使员工充满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实现思想统一的最大化,从而激活改革创新机制。我们的企业精神是——雅以致远,泰然事业。“雅”为新颖严正,旨意经营正道,为人正气,品质高尚,产品典雅,服务完美;“泰”为美好安定,意为博大、通泰、永恒,透射出一种深远而浩然的气魄。“雅泰”即“雅以致远,泰然事业”精神的浓缩。即以正道的经营、正气的为人、高尚的品质、典雅的产品、完美的服务等理念和行动,达成企业兴旺通泰,成为行业泰山北斗,打造百年老店,建设长青基业的宏远目标。它揭示了企业的形象和品质,体现了企业的精神和愿景,包含着对企业的美好期盼和对社会的郑重承诺,蕴藏着强烈的民族品牌意识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雅泰集团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党、工、团组织健全,活动经常,作用明显。在党组织的主导下,各类群众组织不仅在生产销售一线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长期活跃在企业和驻地社区,在广大群众中有很好的影响。我们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天天有歌声。为活跃队伍,凝聚员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相当重要,您的用人机制是什么?作为民营企业家,您又怎样看待“培养接班人”的问题?
陈康富:是啊,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第一。这不是说人越多越好,而是管用的,具有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人。简言之,就是办事效率、处事能力、政策水平、业务智能。具备这四点的人,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骨干团队。我们用人机制简单地说,就是能者上,庸者下。具体说是四条,一是要恪守职业道德;二是要有诚实守信的人格力量;三是要有知识,业绩突出;四是要善于团结大多数人,包括反对过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一道工作的宽阔胸怀。这几年在选人用人上我们基本是这样做的,在德、才、能整体素质上,我们很重视德的培养与考察,有的人,有才、有能。但德不行,一个人干可以,但一到领导岗位,那里就出乱子。这样的人再大的本事也不能用。关于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当家人都在思考,都在准备,各有各得思路,各有各的高招。我的观点是,接班人选首先要从一线起步,有累其骨的经历;二是要经班组、工段、车间管理锻炼,积其经验;三是要有公司高层预策、对策、决策的“三策”能力和实践。我们的接班人正在按上述梯次在路上,目前看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理想,雅泰集团后继有人,对此,我很有信心。
记者:从资料看,您也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比如带头参加清华大学MBA深造等。这些学习经历带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康富:是的,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经济发展错综复杂,各种争斗、较量无时不在,不学习是不行的。我们总裁班子不定期举行一些学习活动,有外请讲座,有内部务虚会,案例剖析讨论等。每每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我们都会举行这样一些学习活动。虽没有外界论坛那么规范,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具体去谈,还是很管用的。也可以叫雅泰论坛。市委、市政府也很重视对民营企业领导人的培训,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学习,就是市社会工作党委牵头促成的。虽谈不上深造,但通过学习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对企业发展很有好处,对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很有益处。
记者:除去工作,生活中您最大的爱好是什么?为什么?
陈康富:很惭愧,除了工作外,没有什么特别的特长。说、拉、弹、唱、书法、绘画我都是外行。如果说最大爱好是什么?那就是运动。运动对我来说,称爱好也可以,讲责任也可以。每天坚持跑步五公里,春夏秋冬,一年365天,我基本每天坚持,是为自己负责,也为家人负责。另外身为企业当家人,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旺兴的精神状态,很难履行使命,从这个角度说那就是责任。
今天我们谈了很多。很感谢上海各地在沪企业联合会,对雅泰集团的关心和支持,也祝《东方商荟》越办越好!谢谢您!